作为一席盛大豪奢的御膳,满汉全席如今已很少有机会在近日的餐桌上做它辉煌的表演,但作为一个词语,满汉全席却有着很高的使用率,在现代生活中发展变化,衍生出丰富的含义。
中国古代帝王号称“天子”,历来倾天下所有为一己享用,为满足口腹之欲穷奢极欲。到了清朝,吃的方面可谓登峰造极,竟然摆出如此之大的排场。据记载,满汉全席每次上菜至少一百零八种,山珍海味无所不包,既有突出满族饮食特殊风味的烧烤、火锅、涮锅等菜点,又汇集汉族烹调,扒、炸、炒、溜、烧等各种菜肴兼备。在这里我们不妨列举一份“四八珍”菜单,以观其盛况。“四八珍”是指四组八珍组合,即山八珍、海八珍、禽八珍、草八珍,各指32种珍贵原料。
山八珍——驼峰、熊掌、猴脑、猩唇、象拢、豹胎、犀尾、鹿筋。
海八珍——燕窝、鱼翅、大乌参、鱼肚、鱼骨、鲍鱼、海豹、狗鱼(大鲵)。
禽八珍——红燕、飞龙、鹌鹑、天鹅、鹧鸪、彩雀、斑鸠、红头鹰。
草八珍——猴头、银耳、竹荪、花菇、黄花菜、云香信、驴窝菌、羊肚菌。
不必说采集这些材料要如何大费周折,将它们制作出来又如何殚精竭虑,单单吃掉这些东西也够费力伤神的,一场满汉全席皇族大臣们往往需要连续吃上三天,一千张嘴不停地张和咀嚼,那场面真像一群蚂蚁在蛀食房屋,打好国家就在这般享用之中倾斜倒塌,落入侵略者掌中。
“紫驼之峰出翠釜,水精之盘行素鳞。犀箸餍饫久未下,鸾刀缕切空纷纶。黄门飞革空动尘,御厨络绎送八珍。”,满汉全席的巨型宴会是超出常人的想象的,也许杜甫的诗句能够帮我们勾勒出即分。
满汉全席中最令人吃惊的是其中有三样奇品,一是猴脑,即在桌子中间开一个洞,将猴子脑袋踢掉毛,由洞中伸出,吃时主任用银锤敲破猴头,揭开天灵盖,客人用银匙取吃露出的脑浆,至吃完为止;第二种奇品是状如花卷的电信,里面的馅不是猪肉、牛肉,而是一只刚刚出生三天的小老鼠,用筷子夹时叫一声,蘸糖醋汁时叫一声,咬一口时叫一声,俗称“三叫”;第三种更奇,食物是每天长有五寸的活蜈蚣,吃法较复杂,须有特殊技艺的厨人伺候,据说脱壳的武功肉质细嫩如虾肉。
满汉全席延续至今,虽然依然能够摆出豪华的排场,但菜肴烹制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。北京御膳堂是打出满汉全席招牌的一加酒店,它将满汉全席分为六种,分别为蒙古亲潘宴、延臣宴、万寿宴、千叟宴、九白宴和节令宴。浏览一下它的菜单,虽称得上精品荟萃,但并无惊人之处。古为今用,人们不再追求满汉全席的奢靡豪华,而是更多当作一种饮食文化来享受。